《我们仨》:杨绛为支持钱钟书写书甘当灶下婢,最好的爱情就是相互成全!
钱钟书写《围城》的时候,每天晚上都会把新的手稿拿给杨绛看。大多数时候,杨绛都是边看边捧腹大笑,气氛其乐融融。但有一天,杨绛读完当天的内容后若有所思,然后板起脸来。
当年钱钟书开写《围城》,并不是为了在文坛扬名立万,仅仅是想用文字赚些稿费,贴补家用。他白天去教书,日常闲暇也都花在了短篇上,所以预留给长篇的撰写时间少之又少。
《围城》还没出版之前,杨绛是这本书的唯一读者。钱钟书每天也就写个五六百字,然后睡前请老婆过目。杨绛常常读得不过瘾,追着让钱钟书说接下来的故事走向。于是,钱钟书就会和妻子畅谈书中人物之后可能发生的种种际遇,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命运的沉浮。杨绛听得入迷,总是满心期待明天的手稿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往常杨绛都是笑嘻嘻地读稿,再跟钱钟书讨论一番。忽然有一天,她酣畅读完当天的内容后正襟危坐,开始和钱钟书聊之后的安排。
杨绛认为,钱钟书这部作品如果问世,必定会引起不小的反响。只是目前钱钟书为了生活奔波,把很少的精力放在这上面,可能会影响作品的质量和进度。
为了能让钱钟书心无旁骛地创作,杨绛提出辞去家庭女佣,减少开支,她亲自出马,管理家庭大小事务。这样一来,钱钟书养家的压力也会小一些,可以适当减少授课时间。
杨绛的无私支持,让钱钟书非常感动。因为在这之前,杨绛从不染指劈柴、生火、做饭、洗衣这些家务活儿。然而杨绛非常坚定,她希望能够尽快看到《围城》的完整版。
刚开始,杨绛也惹出了很多“祸端”。当时做饭要烧柴烧煤,杨绛没少被熏成“花脸”,或者被熏得直掉眼泪。
有一次,杨绛买回一桶煤油,结果把炉子填的太满,漏得到处都是。煤油一碰到火,就迅速蔓延开来,火苗直往天花板上冲。钱钟书带着女儿冲了出来,着急地喊杨绛赶紧逃生。
情急之下,杨绛把旁边晾着的尿罐扣在了火势最大的地方,这才勉强压住了情势。后来,她也慢慢掌握了各种家务的窍门,把日子有声有色地经营了下去。
钱钟书也不负妻子的期望和付出,花了近10年,才成就这部伟大的作品。杨绛为其作序的时候,真实地描述了当时丈夫创作的情形: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就的,而我是锱铢积累读完的。
后来,杨绛也把这些家庭日常,悉数记录在了《我们仨》一书中。本书首次出版于1995年,当时杨绛已经89岁高龄。这本书以非常独特的文笔风格和幽默感,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,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。
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,其中讲述了杨绛与丈夫钱钟书、女儿钱瑗儿三人的家庭生活,展现了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。在书中,杨绛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基础,生动地描绘了她与钱钟书夫妇的日常生活。这部作品涵盖了杨绛和钱钟书从恋爱到结婚,再到生育孩子、家庭琐事、工作劳碌等方方面面的故事,展现了一个幸福美满,同时不乏波折和挫折的家庭生活。在这些日常琐事中,杨绛也表达了对家庭幸福、人生的理解和思考。
《我们仨》不仅是一部有趣的家庭传记,更是一部反映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与情感交流的优秀作品。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绘,杨绛传递了一种深情、温暖、真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很多人都羡慕杨绛和钱钟书的相处模式,也很好奇他们是如何携手走过漫漫人生。
阅读本书,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这对夫妻的点滴日常,体会钱钟书为何评价杨绛为“最贤的妻子,最才的女”。在本书中,我们也找到一些生活的启发和思考,学习杨绛先生与家庭成员的相处之道、互动情感,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等。
这次我给大家找到了《杨绛传》和《我们仨》的套装书,如果你也想了解钱钟书夫妇的60年婚姻经营之道,想看看杨绛这个才女的真实成长史,不妨点击下方“看一看”,把这套书带回家。
